白芝浩评论专栏
英国人的秉性 政府说的没错,英国的家教至关重要,但光是没完没了的抱怨也是于事无补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2010年12月9日文章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社会学家Geoffrey Gorer着手研究英国人的性格究竟有何奥秘。确切地说他是致力于研究英国究竟是如何脱去野蛮残忍的外衣,从一个无法无天的社会蜕变成有史以来的文明国度。格勒提到,仅一个世纪之前,由于害怕身价性命不保,威斯敏斯特地区也就有零零星星的五六个巡警晃悠,那个时候,流行的娱乐消遣也就是围观鞭刑,观看斗狗,以及跑遍伦敦东区围剿猎杀小公牛。都到了1914年,衣冠不整又粗鲁的野蛮之人还是会嘲笑唾弃衣着讲究人士,而穿戴整齐的孩子也会无端受袭。然而到了1951年,格勒再次调查一万余人,他发现那个时候的英国秩序一片井然,人们礼貌有序的排队已是闻名世界,在酒吧里都很温良有素质,足球观众也是遵纪守规跟在教堂做礼拜时毫无二致。在《英国人性格大探索》一书中,格勒提出解密英国人性格变迁的两大要点:其一,19世纪中期英国推行了全民巡警制,其二,激发公民“负罪感”,有力地抑制犯罪行为。
而60年后的今天,英国这片自私利己的土地上,道德过犯更令人忧心。但是人们对于性格秉性的广泛关注却实属前所未有。大卫 卡梅伦保守党联合政府工党国会议员,前任国家福利大臣菲尔德接受重任起草发布了一份名为《The Foundation Years》的儿童福利报告,大大赞赏了格勒的调查研究以及其关于‘严厉的爱’之论断。在菲尔德看来,上届政府抑制儿童贫穷之举值得赞赏,但是却因拨款问题而大大分心,呆板机械地利用发福利金把家庭拉到政府制定的贫困线以上。菲尔德表示,安全之保障,美满的家庭以及成功的家教比金钱要重要的多。菲尔德提倡父母要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理财并且为他们制定行为标准。而这正与2009年问世的另一份报告不谋而合,当时政府智囊团收集整理了大量数据后发表了一份名为《个性塑造》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提到,不管家庭富裕与否,只要父母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不溺爱孩子并且严格要求他们,那么孩子们日后的生活和前途就不会天上地下相去甚远了。2010年一月,卡梅伦也赞赏“性格塑造”,称其为本世纪最优秀的报告之一;“性格塑造”的编纂者如今在自由民主党副首相克雷格手下工作。 菲尔德表示,英国针对贫困以及社会流动问题的热议势在必行。自1999年以来,英国通过税收减免方式向贫困家庭拨款1340亿英镑(用现在的利率计算,相当于2120亿美元),政府还大力投资“稳健起步计划”,竭力造福5岁以下儿童。而如今,社会流动却趋于停滞状态。 然而,可惜的是,人们关于“物质的贫乏还是家教的失败对孩子影响更坏”这一枯燥无聊的辩论不幸误入歧途。联合政府打算削减对穷人的财政援助,而在左翼人士看来,菲尔德这样做正是为了给联合政府的削减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因而这些左翼人士猛烈抨击菲尔德。一名社会学教授在左派报纸《卫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愤怒而又异乎精确地援引了一个早已论证成立的事实:一个人之所以贫困,只有15%的原因是出于坏习惯以及人性的弱点,而剩下85%的原因都要归罪于其资产的匮乏。 菲尔德宣称英国社会弊病的唯一罪魁就是“家教不严”,右翼人士对此大表赞同(但其实,菲尔德和政府都笃定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家庭,推行适当的收入再分派是十分必要的)。是否应该为较富裕家庭发放‘儿童补助金’这一问题广受争议,对此保守党政客霍华德认为政府一方面限制中产阶级生育,一方面又借助发放儿童补助金变相鼓励其生育,此种做法相当不明智。 上述争论还真是浪费口舌。物质贫乏以及性格缺陷两者都至关重要,同时他们还息息相关紧密相连。错误的决定会加剧贫困,而生活困顿之时要做出明智的抉择似乎也不大容易。而要想真正理清头绪弄清性格成因,我们必须得冷静下来仔细思量。而我们又能有多“以史为鉴”呢? 格勒发现几乎没几个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上世纪50年代,英国的家教用一条格言概括就是“某某干什么呢,赶紧制止他”。格勒发现的确有人笃信棍棒之下出孝子,但是大多数家长只会拿走玩具和糖果,抑或是限制其自由以惩罚孩子。一位来自贝德福德郡的母亲称其子很好管教,把他关在卧室里呆一天,只给点儿面包和水,他的淘劲儿很快就荡然无存了。 重压之下的“丢脸” 2010年,菲尔德宣称:“对我们这代人来说,父亲不必为了照顾我们就非得跟母亲一起生活,而这却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观念。”他强调‘此种情况通常来讲对孩子很不利’,这一论断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我们纵观历史就可以看出,某些不和谐的成分却是大有裨益(私生有助于稳固家庭结构)。当然了,这对拮据家庭来说不适用,他们可很少搞什么婚外恋。但这可就与普遍道德准则格格不入了(即使到了上世纪50年代,40%的英国人还是跟宗教绝缘)。英国人更关注于现实,更关注于实际问题。一花季少女写道“失足的女人担心自己怀孕丢脸,而男人就只会寻欢作乐不负责任。” “丢脸”对于现今大部分英国社区来说都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了(这些社区大多风气优良)。拥护卡梅伦之人大谈特谈软家长主义,通过劝说引导孩子做出正确抉择。虽然过去为人们所践行的“严厉之爱”不乏激励刺激,但还真没有唠叨劝导。历届政府都能达成一点共识:英国人还真是蛮横难搞,要想帮他们都难。这也并不是他们的错,英国人骨子里就有这股劲儿。
|
ch0408 发表于 2010-12-11 11:44
回复 Meryl裙子 的帖子
Just over a century before, he noted, the police entered some bits of Westmin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3 14:52 , Processed in 0.08472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