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价上涨
通胀恐惧 通胀对中国来说是个问题,但对世界来说却不是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2011年1月6日文章 写于中国香港
![]() 1992年1月,时任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抵达深圳开始其为期1个月的“南方视察”。他称赞了这个沿海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严厉批评了北京的保守反对者并带来了过热的经济繁荣,这导致通胀率超过了25%。
此后,中国从未出现过两位数的通胀。但是那件事却对政府的宏观调控信誉造成了持久伤害。瑞士联合银行的乔纳森•安德森称,许多外界人士认为“金融管理局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未重组的遗留物,是对市场手段缺乏了解的表现。”(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传下来的抱残守缺的遗老遗少,对市场调节手段不甚了了。)他们担心中国经济“失去控制”,容易出现过度投机,随后又会受到笨拙地整治。 中国正在再次引发他们的恐慌。截止去年11月份,消费价格上涨了5.1%,这是28个月以来上涨最快的,一年前的通缩实现了显著的转变。价格上涨正在渗透整个经济:上个月,星巴克将发泡奶油星冰乐的价格上调了6%左右。 ![]() 中国近75%的通胀是由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与2008年,昂贵的食品促使通胀率超过8%如出一辙。但是,与2008年不同的是2010年食品供应所受的影响并不大。中国在年初遭遇了恶劣的天气,在夏季发生了洪灾。但是因此造成的损失不可与2007年至2008年期间蓝耳病对该国的猪造成的致命影响同日而语。 因此,食品通胀反映的是更加强劲的需求,而不是供应能力减弱。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张文郎和罗炳良表示,随着中国家庭越来越富裕,猪肉、禽肉和牛奶在其预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如果花在其他东西上的钱相应减少,就未必会引发通胀了。但是重新安排会引发印度财政部考希克•巴苏所说的“扭曲通胀”——一些商品的价格相对其他商品的价格有所上涨。 如果中国目前遭受的是扭曲通胀或者供应暂时减少,那么其通胀问题应该很快就会自行解决。食品价格将位于更高水平或回落。央行的唯一工作是确保更高的食品成本不会转化为更高的工资诉求,更高的工资诉求可能会使工资和物价连环大幅上涨。 但是目前许多经济学家担心的是问题并不是在于食品那么简单。如果蔬菜、水果和其他作物的价格比其他商品的价格更加灵活,那么食品通胀可能是经济过热的预警。或许中国货币决策者再次不经意间放松了对经济的监管。自2009年1月以来,他们让货币供应增加了50%,实际利率大幅下降,银行贷款超过政府配额。央行对家庭的调查表明,通胀预期是10多年来最高的。 今年10月加息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圣诞期间又将利率上调了0.25%。利率上升意味着现在银行无法在以低于5.81%的利率贷款了。但是在一个年增长达15%(名义增长率)的经济体中,这样的水平不太可能让借贷者望而却步。储蓄利率已经升至2.75%,但是实际上储户连本金都拿不回来。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还把银行准备金率上调了6次,使各银行的准备金达到其储蓄的18.5%,这一比率创下了记录。但是这样的银行准备金要求可能只够抵消央行购买外汇的扩张性影响,由于坚决不让人民币加快升值,央行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就变得必不可少了。为了缓解压力,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出口商无需再用外汇换取人民币。 除了利率和银行准备金率外,中国人民银行还依赖银行贷款配额和“窗口指导”等非市场手段。窗口指导与其说是社会主义的遗留物,还不如说是后战争时代日本集体资本主义制度的仿制品。央行召开了银行领导人会议并为他们如何做好各自工作提供了一些友好建议。比如,在2010年,央行促进各银行支持中国的外包业务、物流和文化产业,同时又鼓励大学毕业生担任“基层”的公务员职位。 如果“窗口指导”影响的是放贷的方向,那么中国的信贷配额监管的是数量。或者说他们的本意是这样的。政府为2010年设置的新增贷款上限为7.5万亿元,但是各银行在前两个月就消耗了四分之一的配额,到11月底已经消耗了99%以上。政府可能不会再费力为2011年设置配额,而是对较大银行逐月进行一对一的监管。决策者已经确认他们能够忍受高一点的通胀率,将其通胀目标从2010年的3%上调到了2011年的4%。 如果中国无法控制其固执任性的银行体系和减弱通胀预期,其宏观调控的声誉就会受损。但是中国的通胀还不会对世界其他经济体造成很大伤害。中国对世界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毕竟,它占到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9%,正在以10%的年增长率增长。但是它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增长所做的贡献却不大:无论中国越来越多的进口为其贸易伙伴贡献了多少国内生产总值,其日益强劲增长的出口往往会加以抵消。中国的通胀甚至可能对其竞争对手有所帮助。随着中国物价的上涨,其商品在国外的竞争力就会变弱。中国的贸易顺差应该会有所缩减,从而促进其他地方的增长。要是中国的通胀是2011年世界经济的一大担忧,那么这应该会是不错的一年。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5-4-10 03:33 , Processed in 0.1462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