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 Books and arts - Philosophy as inspiration.mp3 历史上的哲学家 用哲学激发灵感 理解的慰藉 Jan 27th 2011 | from PRINT EDITION Examined Lives: From Socrates to Nietzsche. By James Miller.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432 pages; $28. Buy from Amazon.com 《反思生活: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詹姆斯.米勒著,Farrar, Straus and Giroux出版社,432页,28美元,卓越亚马逊有售 亚里士多德对理解的追求 “混沌的人生不值得过”,苏格拉底在被审判时,大概就说了这句著名的话给陪审团听。但他没有提到,其实检视的生活有时也不那么美妙。通过包括苏格拉底以及尝试循着他的足迹而前进的11位思想家小传,詹姆斯.米勒探求了追随哲学的召唤意味着什么。他发现,答案似乎是麻烦不断、前事未卜,而且一些声明鼎盛的哲学家最后都不那么让人信服和钦佩。既然如此,哲学是否可以激励一种生活方式?这是米勒先生提出的一个问题。他是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学和通识教育的老师。 很幸运,米勒先生没有对这个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有人试图从他检视的11个人的生活中总结出面面俱到的道德准则,那将扭曲了他要讲的故事。相反,我们得到的是一套生动的哲学故事集,里面对资料的运用可谓手到擒来,包括稀有面世的早期作品。本来这些东西是陈腐无味的,但是经作者的妙笔生花而让人耳目一新。伊曼努尔.康德的作品曾被诗人海因西里.海涅形容为有着“晦涩而乏味的纸袋式风格”,但在此书中他亦以一个骨肉丰满的形象出现。 如果有人想撰写哲学家们的罪状书,以此来显示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打理不好更不用说去激励他人,那这本书倒可以提供不少佐证。书中就记载了柏拉图[注释一]和锡拉库扎暴君狄奥尼修斯一世灾难性的交往,以及[注释二]塞内加对尼禄的曲意奉承;亚历山大大帝奉行残酷帝国主义,这与亚里士多德宣称的政治理念格格不入,但我们听闻后者对此举是支持的;卢梭[注释三],这个到处宣讲教育的重要性的人,却抛弃了他和长期的情妇所生的5子,并且为此编造拙劣的借口(他身体过于虚弱,家境捉襟见肘,不能成为一个好父亲,而且,怎么说孤儿院也不是个成长的不良环境)。 圣奥古斯丁发现世间还有救赎一物时,马上背弃了对理性探索的精神,他武断的抨击更是为罗马天主教会持续几世纪的智力暴政奠定了基础;蒙田是不合理推论和自相矛盾论大师,他的文章深具启迪性。如米勒所写,神秘主义演说家--拉尔夫.瓦尔多.艾默生是蒙田的信徒,他的思想了实验论据和逻辑辩证;康德认为道德等于对严格纪律一丝不苟的遵从,此书中则将此理念的产生部分归因于他对自己疑病症的刻意补救;尼采在1880年坦陈他把自我存在看成一个可怕的负担,即使那时因为工作的进展他比以前快乐一些。 人无完人,的确是这样,但是米勒先生对笔下的12位哲学家并没有求全责备。毕竟,他们大多数对自己的短处心知肚明,也没把自己树立成先知或者圣徒(除了偶尔陷入狂态的尼采)。在去世前不久,卢梭承认遵从德尔斐神谕的指令—“认识你自己”--根本没有原先想象的容易。他懊悔地总结道,信仰不能修行到的美德是非常“自傲和轻率的”。最终,他选择隐居,不理世事。 如果米勒先生在这些人物志中加入阳光乐观的思想,令人赞许的戴维德.休谟和其他轻盈释然的心灵,那么他整个哲学家集锦的基调会明朗得多。总之,他结尾处的概括应该是正确的:哲学意义上的自我检视不是快乐和政治理性的可靠来源。然而,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许多哲学家,还是把对理解的追求看做终极目标,而不是通往成功或者喜悦的途径。归根究底,如大多曾痴迷于哲学的人会明白的,哲学家之所以会探讨哲学问题,主要是因为情不自禁。
|
宣称信仰不能修行到的美德是非常“自傲和轻率的”。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4 01:28 , Processed in 0.07458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