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亚非拉 查看内容

[2011.03.17] 洞悉一切

2011-3-30 09:06| 发布者: Somers| 查看: 4615| 评论: 2|原作者: zhanyisky

摘要: 该地区的报纸与政治一样,也面临剧变
阿拉伯报界

洞悉一切

该地区的报纸与政治一样,也面临剧变


Mar 17th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杀人魔出洞了。”
“波拿巴正大步前进,但甭想进巴黎。”
“在忠实臣民的拥护下,皇帝陛下昨晚驾临杜伊勒宫。”
1815年,法国《环球箴言报》仅用了13天,就从妖魔化拿破仑,转而歌功颂德。而向被视为政权委婉辩护者的埃及国营大报《金字塔报》,只多坚持了数日,就上演了自己的大逆转好戏。1月26日,警察与抗议者在开罗解放广场激烈冲突后,该报头版只轻描淡写了一则警察在国庆节收到鲜花和巧克力的故事。而到了2月12日,即侯赛因•穆巴拉克总统退位次日,该报笔调一转,宣布“人民推翻了政权”,为将穆巴拉克先生赶下台的埃及青年一代大唱赞歌。这是一种投机式的变脸,还是久经压制的新闻记者欢庆终于摆脱了审查枷锁?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吧。但不管怎样,都反映了阿拉伯报界正发生剧变。

中东新闻自由纪录一向恶劣。位于巴黎的“无国界记者”组织就新闻自由度排名178国,垫底的10国中有3国——叙利亚、苏丹及也门,均处于该地区。最近几起抗议,记者纷纷被阿尔及利亚、埃及、伊拉克、也门及其他国家的安全部队袭击扣押。

位于卡塔尔的卫星电视新闻频道——半岛电视台,财大气粗,记者众多,奋勇抢先报道了这股席卷中东的骚乱。在穆阿迈尔•卡扎菲遭驱逐的利比亚东部,罕有阿拉伯报纸能从那发出一手报道。中东地区文盲充斥,报纸面临电视强力挑战。但报纸仍是舆论引导者,举足轻重,在精英分子中尤其如此。

该地区一些真正独立的报纸,长期抨击政府,英勇无畏,而今面临较少困境。它们惊叹突尼斯的抗议活动,揣测自身有无勇气梦想,这股抗议怒潮,就是一个新纪元的开端。报道中,它们目睹解放广场上埃及新生,喜极而泣。

而那些为此类政权掌握、或与之关系良好的报刊,面临的局势则复杂许多。《金字塔报》的记者抗议主编虚伪,要求其辞职,并呼吁一个全新开始。叛军掌控的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有份《区瑞那报》(Quryna),与卡扎菲政权长期关系密切。现在却改名换姓,变了政见。该报头顶新名《巴尼克报》(Barniq),声称报道要更客观真实。但从它扯起的新旗号遍布叛军治下的东部看来,不过是转投了新主子而已。

海湾地区,各家报纸则步步小心。究竟是呼吁政治变革来安抚读者,还是向因这股骚乱焦躁不安的主子摇尾示好,它们摇摆不定。沙特日报《祖国报》一边称颂阿卜杜拉国王是位改革家,一边又指责其政府扼杀改革。2月份,它甚至笃定表示,要报道沙特国王大量派发现金时民众的喜悦之情。

阿拉伯流亡报纸也举棋不定。尽管在伦敦发行的两大著名泛阿报纸——《中东日报》和《生活报》,均为沙特皇室成员所有,但也发文为暴君下台民主梦圆欢欣鼓舞。沙特阿拉伯声称利比亚曾密谋刺杀当时身为王储的阿卜杜拉,两国因之交恶,报纸批评起卡扎菲上校就驾轻就熟了。

而以往非国营的阿拉伯报纸,则时刻提防,唯恐越过“红线”。埃及独立报纸《Al-Masry Al-Youm》以抨击穆巴拉克政权著称,该报记者Ahmed Ragab称,革命前,他的工作深受商人与政治大佬威胁。而现在,这些威胁都无影无踪了。“不过,历经30年压制,新闻记者早已杯弓蛇影。”报界自我审查机制根深蒂固,打破它尚需时日。此外,幕后操纵者身份难明。国营报纸如《金字塔》,无疑会继续亲权,只是可能没那么奴颜婢膝罢了。

国营报纸竞争力有待提高。埃及政府名下有三大日报,无数不入流小报及众多杂志。预计其中多数在民主埃及会消亡。《金字塔报》一直享有大量补贴,旗下至少有千名记者。

2008年,开罗美国大学针对遍布阿拉伯世界的600名新闻记者,做了项调查,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新闻要旨在于促进政治与社会变革。报纸虽非中东革命诱因,但接下来却会发挥作用。

 
 
本文由译者 zhanyisky 提供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Harry1028 2011-3-29 23:52
回复 zhanyisky 的帖子

The Egyptian government has three big dailies, myriad minor rags and various magazines to its name;
埃及政府有三大日报,无数不入流小报及众多各负盛名的杂志。
======
to one's name - Owned by one, as in He has not got a nickel to his name, or She has only one pair of shoes to her name. This idiom was first recorded in 1876. http://idioms.yourdictionary.com/to-one-s-name
引用 JudyLucy 2011-3-31 07:21
又是一片关于埃及的
现在这埃及还不知道在某穆下台后能不能真正的民主呢

查看全部评论(2)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4-5-8 04:34 , Processed in 2.19007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