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脑 对恶行的医学诊断 Mar 31st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087 Books and arts - Morality and the brain.mp3 Zero Degrees of Empathy: A New Theory of Human Cruelty. By Simon Baron-Cohen. Allen Lane; 190 pages; £20. Buy from Amazon.co.uk 《冷血无情:关于人类残暴性的新理论》西蒙•伯龙-科恩著 长期以来,邪恶一直是宗教的禁脔。一种行为若要具有邪恶的性质,则它必须存在重大错误,行为主体在采取行为时必然对其残酷本性了然于胸,但又毫无保留地欣然予以接受。在《冷血无情》一书中,心理学家兼精神病学专家西蒙•伯龙-科恩(Simon Baron-Cohen)提出了一种科学解释,用以说明某些人为何以一种看似邪恶的方式行事。伯龙-科恩认为这些人患有疾病,而且他们可以得到医治。 某种行为被带入医学领域并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这类声名狼藉的故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比如,你能否记得对滥情却不尽责的家长实施优生绝育的做法?不过,伯龙-科恩的议程安排却并不带有强制性,而且其论证至少也值得人们审视。 人之初,能否性本恶?或者说小天使长大成为精神病患的原因在于糟糕的抚养?在解释个体的恶行时,先天本性与后天培育的成分兼而有之。尽管伯龙-科恩承认,举止如同恶棍一般是有其基因基础的(例如男性更有可能实施暴行),但他也提到:“基因无法为类似移情作用这样的高等构念进行编码。它只是为蛋白质的生产盲目地编码,谢天谢地, 基因对于这些蛋白质的终极长期效应则浑然不知。” 伯龙-科恩论题的关键在于移情作用,这种能力的内涵是:能够认识到一位正在费力提着箱子的陌生人不但发现他自己身处困境,而且需要一臂之力,而如果你身心健全的话,则能够并且会伸出援手。伯龙-科恩认为,只有那些能移情于同伴(并会随之体贴行事)之人,才可被指望不存恶意。 无论是由于不能体察别人的感情,还是因为故意无视他人的痛苦,因而无法移情于他人,这便是残酷之本源。有些人永久缺乏移情能力,而另一些人则在自己身负压力、疲惫烦躁之际切断了这种能力,例如告诉孩子你正在工作,所以不要来烦你,后者会在恢复移情能力后为自己的粗暴言辞感到后悔。 伯龙-科恩提出,那些头脑中从不为同行者着想的人士并非坏人,而是患有残障。对于一部分此类人士而言,基因可以解释为何当他人受苦之时,其头脑中的关键部位看起来却没有参与对此的思考;而对于另一部分人士来说,某些童年的可怕经历一直在抑制着这些关键部位的思维活动。 作者拥护其父母将一种被他称为“心中的藏宝箱”的思想灌输进其头脑的做法——这是一定程度的自立与自信,伯龙-科恩认为这对发展移情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当进入那些照料自己者的想法没有危险时,孩子们才能学会考虑别人的想法。如果母亲希望孩子没有出世,那么这个孩子是不会希望去仔细揣摩这种想法的,并会因此无法发展出移情能力。 读者在浏览本书之时,将接触到一系列性格研究案例,它们还被佐以包括玛丽莲•梦露在内的真人真事作补充,梦露在余生中便始终为早年之痛所困扰。伯龙-科恩描述的人物是否性情古怪?确实如此。那么他们的古怪能否得到一以贯之的根本解释?答案则并非如此:脑部的运作复杂,涉及许多不同的人格类型,而所有此类分类又注定混乱。 治愈邪恶是否可行?这是一个远比伯龙-科恩所承认的更为有趣的问题。伯龙-科恩提出,社会应当移情于那些缺乏移情能力之人,后者应当接受治疗:一些催产素或许就能起效。不过,为某些人治疗一种尚未被认为是疾病的身体状况之做法是否正确,则尚未得到解答。 印刷版 文艺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4 07:47 , Processed in 0.25103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