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中文网
标题:
20221130 裴敏欣:中國抗議或將改變習近平治國方式
[打印本页]
作者:
shiyi18
时间:
前天 17:12
标题:
20221130 裴敏欣:中國抗議或將改變習近平治國方式
By Invitation| 中國政治
裴敏欣:中國抗議或將改變習近平治國方式
這位美籍華裔學者認為,抗議活動將影響政府政策多年。
2022年11月30日
過去一週,中國各地突然爆發反 「鎮壓 」抗議,令中國領導人和世界大吃一驚。第一場示威發生在新疆和上海,過去曾以無情效率鎮壓無數群眾抗議的中國共產黨(CCP)慌忙應對。
中國當局現在採取了混合的方式來遏止示威。它結合了增加警力和恐嚇示威者,以及承諾更完善地執行政府的「零貪污」政策──這項政策仍維持不變。無論抗議活動的直接結果如何(現在看來已經結束),它們很可能會影響習近平總統餘下執政時間的政策。
此次抗議活動是自1989年6月天安門民主運動遭到鎮壓以來,政治色彩最濃厚的一次公開表達不滿的活動。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們--大學生、外來勞工和富裕的城市居民--聯合起來,譴責政府嚴苛的零貪污政策的不足之處。由於中共最害怕的就是來自不同團體聯合的批評,反鎮壓抗議對政府來說是個壞兆頭。
另一個令習近平感到困擾的因素是,抗議活動同時在政治重鎮發生。除了首都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南京、蘭州、烏魯木齊和成都等省會城市也爆發了示威活動。1989 年的示威也有廣泛的地域覆蓋,不過那一年的示威者和涉及的城市數目要多得多。
對於一個著迷於維護其強硬形象的政權而言,近期抗議的政治反抗似乎會令人震驚。這些集會最初是由於有人指稱,11 月 24 日新疆首府烏魯木齊一棟燃燒的建築造成 10 名居民死亡,而當地的封鎖行動應為此負責。但一些示威者很快將憤怒指向習近平先生和中共,要求他們 「下台」。在後天安門時代,沒有一場公眾集會是針對中國領導人及其執政黨的。這提高了風險。如果習近平不強硬回應這種對其個人權威公開的挑戰,他就有可能損害自己精心培養的強勢領導者形象。
反鎮壓抗議也揭示了政黨監控的極限。儘管該黨在監視一般民眾行動與通訊的系統上投資了大筆資金,國家仍未能及早偵測到麻煩的跡象。在一般情況下,監控相當有效,因為它的目標是相對較少數被當局認為是潛在麻煩製造者的個人。但有針對性的監控並不適合防止由不在當局監控名單上的普通人所引起的大規模示威。一旦市民走上街頭,臉部辨識攝影機、社會媒體的 AI 輔助監控以及其他花俏的工具都無法阻止示威者。他們只是戴上面具,穿上其他保護裝備來偽裝自己。
可以肯定的是,對政府報復的恐懼可能讓更多心懷不滿的人沒有參加抗議。但是,在無孔不入的國家監視之下,這種帶有政治色彩的抗議活動能夠發生,很可能減低了人們對黨及其安全機構的恐懼。這意味著中共不能依靠科技來預防對其權威的挑戰。
在抗議活動之後,習近平先生還面臨著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任務。在他史無前例地連任第三屆領導人,並在10月舉行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將忠心耿耿的黨員充實到黨的最高層後不久,就爆發了這場示威。示威活動很容易被視為民眾的譴責。在一個權威和個性經常交織在一起的社會,任何公開表達對習近平先生的憤怒都會削弱他作為偉大領袖的光環。
要在抗議活動後重新獲得公眾支持,習近平可能需要偏離他自2012年11月上台以來一直奉行的政策。在過去的十年中,蔣介石以習近平先生的策略取代了鄧小平對經濟發展的重視。它推崇正統的意識形態、社會控制、強硬的外交政策和經濟國家主義。當習近平先生想要鞏固權力,重新控制因數十年經濟繁榮和意識形態鬆懈而變得軟弱的政黨時,「指揮政治 」的回歸可能對他有奇效。但對普通人來說,這種轉變的代價越來越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預測,中國的經濟增長在過去十年大幅放緩,從 2011 年的 9.6% 降至今年的 3.2%。房地產行業緩慢的內爆使中產階級的大量紙面財富化為烏有。房屋曾被視為中產階級最大的資產。
對許多人而言,習近平的零利率政策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儘管這項政策在早期取得了成功,但中國政府堅持了太久。官員們開始相信,根除19型病毒是一項展示中國政治體制優越性的計劃。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疫苗接種活動沒有被列為優先項目。直到最近,中國只有 40% 的 80 歲以上老人接種了第三針強制劑。官方現在說這個比例是66%。
習近平現在面臨兩個難題。第一個難題是如何滿足抗議者的要求,而又不會引發一場 「19 」病毒浪潮,使中國的醫療系統不堪負荷。第二個難題是,如果他不妥協的作風和意識形態議程不再為中國人民所喜愛,他在未來十年該如何執政。他甚至可能將後者視為更艱巨的挑戰。
_______________
裴敏欣是美國克萊蒙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的政府學教授。
本文以 「裴敏欣:中國的抗議活動或將改變習近平的治國方針 」為標題,刊載於印刷版特邀專欄。
欢迎光临 ECO中文网 (http://ecocn.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