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中文网

标题: 20220813 印度 認識印度的入門讀物 [打印本页]

作者: shiyi18    时间: 7 小时前
标题: 20220813 印度 認識印度的入門讀物
《經濟學人》精選閱讀 | 印度
認識印度的入門讀物
亞洲編輯精選六本書,帶您穿越這片奇妙而令人困惑的國度三千年的歷史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2022年8月13日 | 閱讀時間9分鐘
收聽本文
AI朗讀
8月15日,印度將慶祝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75週年。儘管印度共和國歷史尚淺,但印度文明卻擁有數千年積澱,堪稱全球最多元化的文明體之一。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度,使用近二十種官方語言(另有數百種其他語言),信奉所有主要宗教及眾多小眾信仰,更擁有豐富多樣的在地飲食文化(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印度菜」)。部分地區人均GDP足以躋身中高收入國家之列,另一些地區卻比地球上某些最貧窮國家更為困頓。正因如此,無論對外國人或印度人而言,這個國度始終是個驚人複雜的存在,無人能聲稱完全理解。正如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精闢所言: 「無論你對印度作何正確論述,其反面同樣成立。」無論初訪者或老饕,以下書單皆是這片多元國度三千年的入門指南——或復習手冊。
《摩訶婆羅多》。C·拉賈戈帕拉查里 著。巴拉蒂亞維迪亞巴萬出版社;484頁;17.90美元/13.50英鎊
《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同為印度教兩大史詩。其核心敘述家族爭權奪位的鬥爭:盲王陀剎羅施陀之百子組成的俱盧族,與五兄弟組成的潘達瓦族表親對立,最終以俱盧之野戰役分出勝負。《摩訶婆羅多》中的地名、事件與人物名稱已融入印度日常用語,其故事更成為人們慣用的典故——正如莎士比亞劇作與聖經經文滲透英語文化那般。《薄伽梵歌》作為印度教最神聖的經典之一,源自《摩訶婆羅多》中克里希納神與潘達瓦兄弟之一的阿朱那探討戰爭道德的篇章。這些特質使《摩訶婆羅多》成為理解印度的重要文本。然而閱讀此書更具兩大意義:其一在於它揭示了印度文化慣於處理矛盾、多元與變幻的思維特質。諸神時而仁慈時而報復,卻始終充滿人性;角色可為凡人、神祇或介於兩者之間,甚至化身為女性或河流;黑白界線永遠模糊不清。然而更具說服力的理由在於:《摩訶婆羅多》本身就是一部極富趣味的讀物。此處列出的版本由C·拉賈戈帕拉查里翻譯,這位獨立運動者曾在印度獨立至1950年成為共和國這段短暫時期擔任總督。正如他在1950年首版序言所言,此譯本旨在為印度孩童「以淺白散文呈現《摩訶婆羅多》的故事——我們這些比他們更幸運的人,幼時在家中便已聆聽過這些傳說」。
《波斯文化影響下的印度:1000-1765年》作者:理查德·M·伊頓出版社:企鵝出版社頁數:512頁定價:39.95美元/30英鎊
約兩百年來,歷史學家慣將印度史劃分為三個獨立時期:印度教時期、穆斯林時期與英國時期,或稱古代-中世紀-現代。此類簡潔劃分實屬謬論。亞利桑那大學美國史學家理查德·M·伊頓——印度伊斯蘭研究領域多部著作的作者——透過這部精闢剖析近千年印度史的巨著,對這種三元劃分的神話提出挑戰。印度曾是東向擴張的梵語世界核心,其影響力遍及亞洲,尤以印度支那為甚(泰國君主至今仍沿用《羅摩衍那》神祇命名「拉瑪」;古都大城之名源自羅摩在印度的故鄉阿約提亞;柬埔寨著名的吳哥窟寺廟原為印度教聖地)。而今伊朗與中亞部分地區,則是波斯文化圈的核心地帶,此處融合了伊斯蘭教前伊朗文化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印度正是這些文化交疊的樞紐。伊頓先生指出:「在傳統上被視為印度伊斯蘭時期的1000至1800年間,印度歷史的諸多面向,皆可從梵語世界與波斯文化圈之間長期而多層面的互動中理解。」 這部著作(我們曾於2021年撰文評述)兼具雙重特質:其一是以相對直觀的方式編纂八世紀印度史,這段時期孕育了諸多當今視為印度精髓的產物,從印度香飯到印地語皆然;其二則憑藉伊頓教授數百篇學術研究的實證,有力揭示:在英國統治前夕,印度人彼此認知乃至自我認知,皆非透過宗教視角進行。更透過伊頓教授數百項學術實證,有力揭示:在英國統治前,印度人彼此認知與自我定位並非如當今領導者所宣稱的「宗教視角」,而是透過語言、族群與社群的變焦透鏡來建構。
《不光榮的帝國:英國對印度的所作所為》作者:沙希·塔魯爾赫斯特出版社;296頁;定價10.99英鎊/17.95美元
在某些英國紳士階層中,常見一種觀點認為:總體而言,印度在英國統治下並未遭受太大苦難。印度人不僅免於法國或西班牙——更甚者比利時——殖民的恐怖, 英國人更為印度修建了鐵路、郵政系統及行政基礎設施,遺留了議會民主與英語這份禮物。前聯合國副秘書長、現任印度國會議員沙希·塔魯爾僅用不到三百頁篇幅,便徹底粉碎了這些論調。塔魯爾逐一剖析帝國主義的諸多罪行:從掠奪印度資源、摧毀本土工業,到實施分而治之政策——此舉不僅激化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衝突,最終導致印巴分治,其惡果更隨著歲月流逝日益顯現。至於鐵路、郵政與工業化,他反問:「印度在歷史上曾創造過世界史上最偉大(且以當時標準而言最現代化)的文明,倘若放任其自主發展,為何今日未能具備所有發達或先進國家的標配?」
甘地之後的印度。拉馬錢德拉·古哈 著。麥克米倫出版社;960頁;定價20英鎊/24.99美元
筆者就讀的孟買學校遵循國家課程大綱,其歷史教學內容大致止步於1947年印度獨立之年。其後僅有零散章節講述「1945年後的世界發展」,涵蓋馬歇爾計劃、豬灣危機等重大事件,以及諸如不結盟運動、東南亞國家協會、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等效用各異的國際組織成立歷程。無論在學校教育或多數史學界眼中,印度歷史皆止步於獨立。拉瑪錢德拉·古哈2007年出版(2017年更新)的《甘地之後的印度》填補了這段空白。彷彿要彌補缺失,此書厚達近千頁,堪稱本書單中最厚重之作,卻絕非艱澀難讀。身為印度頂尖歷史學家兼風趣作家的古哈,從印巴分治及六個月後聖雄甘地的遇刺事件切入敘事。書中對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推崇顯而易見——這位甘地的同儕、印度首任且任期最長的總理,無論功過,皆是現代印度的奠基者。與此同時,作者對尼赫魯之女英迪拉·甘地的厭惡亦毫不掩飾:她以民選總理身份執政十三年,更在1970年代以獨裁者身份統治兩年。古哈先生是位人道主義者與世俗主義者,同時也是現任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的激烈批評者。要理解莫迪領導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印度人民黨正將印度引向何等危險的道路,關鍵在於先理解該政黨所背棄的歷史遺產。若您僅能從這份書單中選讀一本,請務必選擇古哈先生的著作。
《美麗永恆的背後:孟買貧民窟的生命、死亡與希望》。凱瑟琳·布 著。企鵝蘭登書屋;288頁;9.99英鎊/15.99美元
《億萬富豪統治:印度新黃金時代紀實》。詹姆斯·克拉布特里 著。企鵝蘭登書屋;416頁;9.99英鎊/17美元
孟買在許多方面與印度其他地區截然不同:它更富裕、種姓束縛較弱、生活節奏更悠閒。然而它同時也是印度的縮影。作為商業首都,這座城市長期吸引著全國各地的移民。印度多數族群、語言與飲食文化在此交融,縱然未能涵蓋所有社會病灶。關於孟買的陳腔濫調是:此地充斥極端對比——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豪宅陰影下,蔓延著貧民窟。如同所有陳腔濫調,這句話確實蘊含著不止一絲真實。每日都有數百男女湧入孟買追尋新生活,有人成功。更多人卻未能如願。詹姆斯·克拉布特里與凱瑟琳·布的著作,恰如硬幣兩面的縮影。兩書相讀方顯真諦。
布女士曾為《紐約客》撰寫美國貧困現象,其夫為印度人。她長期造訪孟買,始終困惑於這座城市為何容許赤裸裸的匱乏持續存在。為尋求答案,她耗費數年深入單一貧民窟進行採訪。《經濟學人》在書評中稱:「其成果是部震撼人心的報導與敘事傑作。」布女士跟隨兩戶家庭,直面復仇鄰居、貪腐官員、不法警察與頻繁死亡,毫不避諱地描繪社會底層的生存實態。
克拉布特里先生曾任《金融時報》孟買分社社長,他在孟買的歲月皆度過於布女士所稱的「超城市」。多數離任外派記者所著書籍往往乏味,僅將多年採訪片段勉強串連成宏大主題。反觀克拉布特里,他以雷射般精準的視角聚焦印度超級富豪階層及其致富歷程,清晰闡釋印度大企業與政壇的勾結關係,以及對印度工業經濟的深遠影響。即便如此,印度終究非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克拉布特里援引的歷史類比實為洛克菲勒與范德比爾特時代的美國。他寫道,美國當時的巨富階層為全民繁榮的進步時代鋪平了道路。印度能否重現這般進程,將牽動近14億人的命運。■
更多《經濟學人》精選書單:
探索中國隱藏歷史的必讀佳作《中國隱藏的過去》
華盛頓分社社長推薦五本板球主題書籍
理解烏克蘭戰火之外的深度讀物《烏克蘭:戰爭之外》
前東南亞特派員精選七本緬甸主題著作
探索更多
《經濟學人》精選書單
重新使用此內容






欢迎光临 ECO中文网 (http://ecocn.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