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20241016 关于悲伤和丧亲之痛的书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0-20 07:0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与译者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经济学人》杂志推荐
关于悲伤和丧亲之痛的书单
六本关于普遍情感和独特经历的书

摄影:路透社

2024年10月16日

没有什么体验比悲伤更孤独。每个哀悼者以不同的方式认识所爱的人。没有人会感到同样的痛苦,也无法预测何时会感到痛苦。然而,悲伤也是普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缺失。虽然不可避免,但死亡及其引发的情感通常会给家人和朋友带来震惊。这六本书的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包括回忆录、小说和报告文学,唤起了人们对于失去亲人的经历,从死亡的地震到在回忆的废墟中学习生活的漫长过程。

《悲伤笔记》。作者: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契。 诺普夫出版社;80页;16美元。哈珀柯林斯出版社;10英镑

21世纪的生活与死亡的现实相去甚远,以至于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契对那些试图回避死亡的人充满愤怒。2020年,她的父亲突然病倒,在父亲病倒后的几天里,这位小说家撰文抨击人们使用的委婉语,抨击那些谈论他“去世”或称她父亲“安息”的人。那些评论他年龄(88岁)的吊唁者更是激起了她的愤怒:“问题不在于他多大年纪,而在于他有多么受人爱戴。”阿迪切女士将悲伤描述为生者背负的沉重负担,它使她“越来越沉”。她担心,随着父亲的离去,她对家族历史和祖先的了解也会逐渐消失。只有渴望会一直存在。她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将一直伸出手去,去寻找那些不再存在的东西。”

《世界边缘的电话亭》。作者:劳拉·伊迈·梅西纳(Laura Imai Messina)。译者:露西·兰德(Lucy Rand)。The Overlook Press;416页;25美元。Bonnier Books;12.99英镑

2011年,一场巨大的地震和海啸袭击了日本,夺去了18000多人的生命,并使数万人失去亲人。然而,在日本,人们通常不会轻易流露情感。日本本州岛东北部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那里的人们找到了一个不寻常的宣泄方式:在花园里的电话亭里与亲人通话,电话线却不知通向何方。劳拉·伊迈·梅西纳的小说取材于“风电话”的真实现象。梅西纳女士写道,当如此多的人同时死去时,“起初每个人的悲伤看起来都一样,但最终却是独一无二的”。在她庞大的演员阵容中,有一位自海浪卷走母亲后便一直沉默寡言的孩子,孩子的父亲以及他在电话亭里遇到的一位丧偶妇女。他们分别面对悲伤,然后共同面对。最后,小女孩拿起听筒:“妈妈,我是Hana。你还记得我吗?”当她再次开口说话时,她说的是“正常的事情。幼稚的事情,适合这个年龄的女孩的事情”。信息很明确:活着是为了纪念死者。

《生命层次》。作者:朱利安·巴恩斯。复古装帧;144页;18美元和9.99英镑

很少有当代作家能像朱利安·巴恩斯一样如此优美地记录爱情,因此,他娴熟地描写悲伤——爱情的黑暗伴侣——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位小说家说,他曾经想象甚至期待与妻子帕特·卡瓦纳(一位文学经纪人)一起变老。然而,她被诊断出患有脑瘤,这打破了他们原本对生活逐渐放缓、逐渐平静的预期。从“一个夏天到秋天,充满了焦虑、惊慌、恐惧和恐怖”。在结婚近30年后,从诊断到死亡只经历了37天。巴恩斯先生写道,没有人能为此打击做好准备,也没有人能对世人的冷漠做好准备。然而,痛苦也是一种慰藉。他说:“痛苦是爱的证明。他多次引用朋友的一封信:“痛苦的程度与痛苦的价值完全成正比。”即使时间流逝,他所做的一切或可能实现的一切都变得稀薄、脆弱且不那么重要。“一个人死了可能意味着他们不再活着,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存在。”

《乌托邦和其他地方》。作者:理查德·艾尔。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210页;12.99英镑

并非每个人都能在亲人去世后毫无保留地沉浸在悲伤中。理查德·艾尔(Richard Eyre)回忆录的开篇写道:“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长长的阴影。”许多人会拿起这本书来阅读他作为戏剧导演的漫长职业生涯,然而这本书的核心却是一个几乎普遍存在的认知。“我们一生都在努力与(父母)分离,”艾尔先生写道,“直到他们去世,我们才发现我们无法分开。”与小说不同,小说有固定的形式和连贯性,“生活却是一团乱麻。”他母亲患上的痴呆症让他明白了这一点。他甚至在母亲还活着的时候就感到悲伤:“她一点一点地离开,我们不知道何时该说再见。” 艾尔先生坦诚地描述了他与父母之间层层叠叠的愧疚、愤怒和遗憾。他没想到的是,这些情感会一直持续到他们去世之后。“我现在获得了自由,”他在父亲去世后写道,“我想要的只是他的爱。”

《理性终结的地方》作者:李怡云。兰登书屋;192页;17美元。企鹅;9.99英镑

《理性终结的地方》是一本母亲与亡子之间的对话集。虚构的对话背后是真实的恐怖:李忆云在2017年她十几岁的儿子自杀后不久就写了这本书。虚构的母亲在书中问道:“我怎么会如此盲目和聋哑地活着?”她指的是她如何理解纽约的喧嚣,但她的意思很明显。她与想象中的儿子就副词、朋友和烘焙等问题展开的争论,是为了理解他为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任何失去亲人的人来说,比听到已故亲人的声音更糟糕的事情莫过于他沉默不语:“难道这就是失去亲人的感觉吗?”她问道。两人经常谈论写作,包括他和他自己的写作。她说:“我会永远悲伤。”他回答说:“我以为你说过你永远不会再悲伤了。”她的回答像一把匕首:“你把它放回去是为了我。”然而,即使她是一位作家,语言也会让她失望。李女士说:“失去孩子的父母、失去兄弟姐妹的朋友、失去朋友的父母,你们怎么称呼他们?”有时,语言无法表达。

《不朽:永生的追求及其对文明的推动作用》。作者:斯蒂芬·凯夫。皇冠出版社;336页;25美元。Biteback出版社;20英镑

斯蒂芬·凯夫在《不朽》中写道,尽管人们知道身体会衰老,但大多数人还是觉得“难以想象”自己或所爱的人有一天会停止生活。每个社会都会编造故事和信仰体系来逃避这一现实。这本书既是历史,也是哲学著作,它通过四大主题展示了追求永生如何帮助人类文明发展:身体复活、灵魂永生、永生不死和建立遗产。卡夫先生认为,随着宗教逐渐淡出许多人的生活,人们通过名人效应、发现壮举或英雄事迹来追求永久的名声,这种终极应对机制如今主导着人们追求永生的动力。(他还指出,一些小众但强大的项目旨在无限延长生命。)甚至想要孩子的愿望也部分源于对死亡的逃避。这本书最后呼吁人们思考永恒的无穷无尽、疲惫乏味和枯燥乏味。凯夫先生呼吁读者们去享受生命和爱情的脆弱和有限。他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截止日期。

此外,尝试
人死后会留下什么?正如一位《经济学人》记者在这期播客中所述,有些人会留下许多垃圾,而有些人则从物质中无法得到慰藉,而只能从节奏感强烈的流行音乐中找到慰藉。虽然告别总是让人难以接受,但世界各地人们告别的方式却能反映出生者与逝者的不同。在英国,葬礼已经随着社会习俗而改变,尤其是涉及埋葬公众人物(如女王)时。然而,当许多人都在哀悼时,很难做到心平气和,正如一位记者在日本海啸后所发现的那样。即使十年过去了,痛苦依然存在。难怪有些人想永远活着。■
《经济学人》阅读2024年10月19日
关于悲伤和丧亲之痛的文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4-12-22 02:09 , Processed in 0.0625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