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评论专栏
定量宽松之南海案 印钞购国债的先例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2010年11月11日文章 《鲁滨逊漂流记》作者丹尼尔•丹佛定会对这负债累累的时代十分熟悉。一系列失败的商业冒险使其需要经常典当以应对债主。结果是,由于只敢在按例禁止拘留债务人的安息日大胆进入上流社会,“周日绅士”成为其众所周知的绰号。 这位作家也是“量化宽松”或用新印钞购买债务浪潮中的一员。他也卷入了南海公司的白日梦中,即量化宽松早期实验的产物。 丹佛是拉丁美洲的狂热爱好者,并说服英国当局在1711年成立公司与当地进行贸易往来。由于西班牙的反对,早期的商业机会几乎不存在。但野心勃勃的公司总裁约翰•布伦特发现了另一生财之道。当时的欧陆正为约翰•劳的法国方案的表层成功而兴奋不已。该方案出售项目股权用以开发密西西比三角洲,缓解了君主国法兰西的许多债务。布伦特提议政府债券持有人将手中的一纸契约换成南海公司的新股票。 与劳的方案不同的是,南海公司并未印发钞票以购买政府债券,然而仍包含着一定程度的金融欺诈。南海公司并不经营实际业务,因此其股权并无价值,仅是将发行筹来的现金储存了起来。仅当投资者能被说服以高于面值购入股票,该方案才能“转起来”,凭空制造财富。 的确,这并非央行购买债券的计划。然而,他也可以等而视之。因对法战争筹资而负债累累的英国政府,享受者两位竞标者对其债务的慷慨竞标。南海公司简单地比英格兰银行出价更高,承诺为其债务的承担权支付政府750万英镑,并将债息从5%削减至4%。 起初,这一方案似能运作。发行面值100英镑南海新股,其售价能高达300,400英镑,并最终达到1000英镑。投机商被允许仅支付保证金以购买股份,甚至能够从公司本身借钱购买。由于投资者并不需垫付现金,但最终却能拥有能够用来购买商品的资产,这实际上便是货币创造的案例。 伦敦股价的激增促成了狂热的投机风潮。暴发户用奢侈的四轮马车以及珠宝炫耀着他们的财富。对公司的高涨信心源于人们认为他实际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国王乔治一世是其董事。(正是,他们拥有国王董事。) 当时,没有人将此方案形容为货币刺激措施。但是,上涨的公司股价在整个英国中催生了所谓的“财富效应”,众人皆沉溺其中。精明的推销客成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抓住机会,对这些公司进行投资。 部分资金被当时的新兴市场机会所吸引,即那些与非洲和俄国交易的公司或是建立“大美洲”渔业或排干爱尔兰沼泽的计划。投资者也喜欢商品企划案,包括计划从铅中提取银的公司。 通过创造货币以增长资产价格的尝试最终破灭了。公司净财富包括全部超出面值出售股票的溢价所得。为保持价格上涨,公司简单地借给可能的买家更多钱。简而言之,每次成功的“定量宽松”最终都需要外部支持。现代的定量宽松计划并不会遭遇这一问题,因为央行能够转嫁他们购买的数以万亿记的债券而不影响价格。或至少是这么希望的。 历史将南海泡沫定义为显而易见的蠢事,即使这一方案已足够复杂,成功欺骗了伊萨克•牛顿爵士,他也在公司倒闭后损失不小。他叹喟道:“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在事件过去一个多世纪后的1848年,约翰•斯图尔特•米尔在其著作中发现了疯狂中应用的手法。米尔宣称债券发行方“可能具有(在政府发行债券中普遍如此)直接的降低货币价值的利益驱动。因为这是计算他们债务的中介。”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2-22 19:26 , Processed in 0.06808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