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中国 查看内容

[2010.11.11]中国收购:中国买下世界

2010-11-22 12:13| 发布者: jerrywhitt| 查看: 8188| 评论: 26|原作者: rhineyuan

摘要: 世界应该保持商业市场之开放
中国收购
中国买下整个世界
世界应该保持商业市场之开放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2010年11月11日文章
 


理论上讲,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企业所有权无关紧要。而实际中该观点却饱受争议。从1980年代日本公司在美国的采购潮,到2000年沃达丰接管德国的曼内斯曼,再到最近私人股本运营公司的一系列闹剧,收购总是能够激起一波波国家范围的焦虑。

未来几年内,这样的担忧很可能还会更加严重,因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正在疯狂收购。中方买主大多并不透明,由共产党运营,有时不但受利益驱使,还有政治推动。本年度,中国企业的跨境交易占全球总额的十分之一,购买内容有美国天然气,巴西电网,还有瑞典汽车公司沃尔沃。

此种趋势的反对之声愈发震耳,不难理解。有些人认为,资本家应允许共产党收购他们的公司这一观念已经将经济自由主义推向了荒谬的极限。然而,资本家们正当如此,因为中国资本的传播能够为被其收购者——乃至整个世界——带来好处。

中国为何与众不同
不久前,政府控股的公司被认为是半成型的生物,需要全面私有化。但由于一系列原因——新兴世界中的巨额存款,石油财富和对自由市场模型信心的丧失,国家资本主义重新抬头。眼下全球股市价值的五分之一都在这样的公司手中,较十年前多出了一倍。

富裕国家曾对重商主义的经济体崛起表现出容忍态度:想想韩国政府主导的开发公司和新加坡的国家控股公司,都是活跃的境外收购者。而中国却有所不同。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假以时日很可能会赶超美国。中国的公司现在还是内向型的巨型产业,但正开始在国外使用它们丰富的资源。

国际贸易中,中国企业仅拥有全球投资的6%。从历史的角度看,占优者的份额远比这个数字要大。1914年和1967年分别是英国和美国巅峰时代,两者份额都曾近50%。中国本应崛起,加之存款丰厚,定会得到大力推动。今天国家储蓄大部分投资在富国的政府债券中,明天就可能会被用来收购公司,保护中国不受富国货币贬值和可能出现的违约之困扰。

中国企业也是由于通常的原因而走向世界:为获得原材料,学习技术工艺,打入外国市场。但是引领这些企业的政府在诸多国家眼中是一位战略竞争对手,而非伙伴。中国政府经常会任命主管,指示交易,并通过国家银行为其融资,这在我们的精粹文章中已经作出了解释。收购一旦发生,天然资源公司可能就会成为这一“中史之国”手中的供应商。有些人认为中国公司可能比这更加厉害:美国就觉得中国电信设备公司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私人企业在传播全球化成果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按照认为合理的方式分配资源,并通过竞争赢取客户。一个不透明的政府可能会控制世界资本,这样的想法可并不受欢迎。如此一来,资源将被官员摆布,而非受市场支配;驱动决定的将是政治原因,而非利益。对此种担心表达的担忧之声愈演愈强。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曾经都是收购的开放市场,现在也开始为中国国家支持的企业创造障碍,尤其在自然资源方面;而且我们很明显能够看到,其他国家也对中国收起了拥抱。

这是个错误。中国造成这样的威胁还有十万八千里:大部分中国公司都刚刚在国外立足。就算在他们最近交易最为活跃的自然资源方面,也没有掌握足够的供给来操纵大部分商品的市场。

中国的体系也没有国际人士所认为的那样庞大。国企在中国国内也进行竞争,其决策需要征得双方同意,而非一方颐指气使。走出国门后,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动机,但有些部门——如国防和战略基建——也过于敏感,不适合他们介入。但这样的领域少之又少。

那万一中国国企收购是出于政治而非盈利,又将如何是好?只要其他公司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这就不是什么问题。在竞争市场中,消费者能够选择其他的供应商,那么中国公司就能让人放心地收购能源公司。如果中国企业能将资金撒往世界,倒也不错。美国和欧洲都能利用这笔钱。担心廉价中国资本可能会削弱其对手,能通过加强竞争法更好地解决,而不是把投资拒之门外。

不是所有的中国公司都是国有。一些基本上独立,主要还是受盈利所驱。一般说来,都是这些公司将目光投向海外。比如沃尔沃的新东家吉利。现在沃尔沃能在中国售出更多的汽车了;若没有这笔交易,公司前途未卜。

自信一些
中国公司能将新的能源和资本带到全球的没落企业;但影响不会仅有积极的一面。中国公司为在国外取得成功,就必须入乡随俗。这就意味着雇佣当地的管理人员,投资当地研发,并平抚当地人的焦虑——比如可以通过在当地上市子总司。印度和巴西企业因其私营部门的传统,价值更加开放的文化,在国外存有优势。而这也没有在中国主管人员的身上消失。

中国走向世界,带来的好处不仅仅在商业。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投资,盈利也会更加与世界其他地区保持一致;如此一来,中国对国际合作的热情就可能增长。排斥中国的前进脚步是对后人的伤害,同时也表明,资本主义对自己非常缺乏信心。

本文由译者 rhineyuan 提供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6

鲜花
1

握手

雷人
5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3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houyhnhnm 2010-11-12 10:32
Nice job! 待我细细研究后再来交流心得。
引用 migmig 2010-11-12 11:09
rhineyuan 发表于 2010-11-12 09:55
Chinese acquisitions
中国收购
China buys up the world

China buys up the world
rhineyuan's translation speed shock the world

the Middle Kingdom 个人觉得中央王国比较好一些。

creating hurdles for China’s state-backed firms
开始为中国国家支持的企业创造壁垒

个人觉得创造跟壁垒搭配不当啊。创造是个积极性的词汇,比如不能说创造麻烦吧。

hurdle  n.
跳栏, 栏架
With her speed and agility, Cage cut out all her competitors in the hurdle race.
凯奇跨栏时速度快, 动作敏捷, 击败了其他所有选手。
障碍, 困难
In starting a new company, many hurdles must be crossed.
刚开办一个公司时, 必须克服许多障碍。
壁垒   
bulwark   rampart   vallation   vallum   
①古时军营的围墙,泛指防御工事。
②比喻对立的事物和界限:~分明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大~。

没办法,外行评点内行就是这个样子的。
引用 migmig 2010-11-12 11:13
rhineyuan MM 又stay up了,那啥,health 也很重要啊。
引用 rhineyuan 2010-11-12 11:38
回复 migmig 的帖子

其实没stay up...
是早上起来翻得= =而且动笔很快估计一堆错儿。。。
引用 chuck_norris 2010-11-12 17:29
不错哦
引用 georgef 2010-11-13 05:41
本帖最后由 georgef 于 2010-11-13 05:42 编辑

As it invests in the global economy, so its interests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aligned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s; and as that happens its enthusias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ay grow.
中国投资世界经济,会使中国与世界利益趋同。这样一来,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热情就会增加。
引用 georgef 2010-11-13 05:50
To reject China’s advances would thus be a disservice to future generations, as well as a deeply pessimistic statement about capitalism’s confidence in itself.
排斥中国的进步,不但目光短浅,也是资本主义缺乏自信极度悲观的表现。
引用 georgef 2010-11-13 08:17
Chinese firms can bring new energy and capital to flagging companies around the world; but influence will not just flow one way.
中国公司给全世界衰退中的企业带来资本和活力;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双方面的。
引用 shiyi18 2010-11-13 10:02
《经济学人》封面文章:向中国投资敞开大门作者: | 出处:新浪科技 | 2010-11-13 01:00:03 | 阅读 81 次   导语:最新一期的英国《经济学人》于2010年11月12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向中国投资敞开大门”。文章认为,有关各国除在高度敏感性的领域之外,应对中国企业的积极收购活动保持开放态度。
  导语:最新一期的英国《经济学人》于2010年11月12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向中国投资敞开大门”。文章认为,有关各国除在高度敏感性的领域之外,应对中国企业的积极收购活动保持开放态度。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下,企业所有权在理论上与经营无关。但它在实际中常争议不断。从日本企业在1980年代收购美国企业的浪潮和英国沃达丰公司(Vodafone)2000年收购德国曼尼斯曼公司(Mannesmann),到近期私人股权公司(private-equity firm)的多起收购活动,此行为已触发国家层面的焦虑。

  因中国国有企业在全球积极收购企业,焦虑在未来数年可能还会加剧。大多数不够透明,并常由政治和逐利因素混合驱动的中国企业并购,今年至今在价值上已占全球跨境交易的十分之一。中国参与了从美国的天然气和巴西的电网,再到瑞典的沃尔沃汽车公司的收购竞标。

  目前,抵制这股势头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有人称,资方允许政治因素渗透到出售企业交易,是把经济自由化表现到了一个极度荒唐的程度。但这就是企业主们正在做的事情,因为中国投资会给接受投资者,甚至整个世界带来好处。

  人们在不久前还把政府控制的企业视为欠开化,最终要私有化的异类。但是,在新兴经济体的天量储蓄,石油财富和对自由市场模式缺乏信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国家资本主义已苏醒。这类企业的股票市值约占全球股市市值的五分之一,是10年前比重的两倍以上。

  考虑到由韩国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和新加坡政府控制的企业在海外活跃收购企业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此前容忍了这种重商主义抬头的经济模式。然而,中国的情形不同。它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还可能超过美国。中国的大企业一直主要忙于开发国内市场,但现在反而利用掌控的巨大资源来叩海外市场的大门。

  中国企业在国际工商业上的投资只占全球投资的6%。历史上的顶级国家通常占更大比重。英美两国的比重在1914-1967年间的高峰期曾分别达到50%。中国的比重扩大可能会因天量的储蓄而加速。它今天的海外投资主要在发达国家政府债券上,但明天它可能会收购海外企业,以抵御发达国家货币贬值和可能出现的逃废债务行为。

  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原因很简单,购买大量原材料和技术诀窍,由此进入外国市场。但它们都受控于被许多国家看作是战略性竞争者的政府,而非逐利的同盟者。政府任命中国企业的高管,指导着各项交易行为,并通过国有银行为其筹款。海外企业一旦被收购,它们就成为被中国控制的供应商。有人还认为,中国这家大公司会比美国通常认为中国电信设备公司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凶险。

  私有性质企业在体现全球化受益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以自己的追求在全球调配各种资源,并进行竞争以赢得消费者。以不透明方式运作的政府有可能支配全球资本主义的观点已无吸引力。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由政府官员,而非市场来操控。很可能是政治动机,而非利润在决定行动。一些国家对此越来越关注,并公开表示担忧。曾对收购企业不加干预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正在对中国政府控制的企业收购设限,特别是在自然资源项目上。同时,人们还能看到其他国家对中国企业投资行为的热情在下降。

  然而,以上看法是错误的。中国距离要造成这类威胁的程度还差得很远,大多数中国企业只想在海外找落脚点。即使在中国企业最积极寻找卖家的自然资源类项目上,中国根本未达到要操纵许多大商品市场的控制程度。

  同时,中国也并非像外人经常想象那样铁板一块。中国国营企业在国内参与竞争,其决策过程是一致同意,而非指令性方式。它们在海外市场可能有着混合动机,一些像国防和战略性基础领域因过于敏感是不会允许它们进入的,但这类领域数量很有限。

  人们担心的是中国国营企业并购只为政治,而非逐利的动机。然而,只要其他企业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它们的动机并无大碍。例如,可以在消费者能有其他选择的市场环境下,让中国企业来控制能源类企业。如果中国企业把有政府补贴的资本撒向全球,这不是件坏事。欧美各国很乐意使用这样的资金。廉价中国资本有可能削弱竞争对手,但可通过进一步提高竞争的立法,而不是把中国投资拒之门外的方式更好地化解危险。

  并非所有中国企业都受控于中国政府,其中一些有很高的独立性和极强的逐利愿望。这类企业常在海外寻找市场。以沃尔沃新东家吉利公司为例,前者现在可在华出售更多汽车,若无此收购交易,沃尔沃的前景会更黯淡。

  中国企业在为全球衰败的企业带来新动力和新资本,但由此带来的影响不应只是单向流动的。中国企业要想在海外获得成功,就必须入乡随俗。这意味着它们要聘用当地管理者,投资于当地研发和安抚当地民意。因印度和巴西企业天生的私有基因和更开放的文化,两国企业在海外优势更大。但中国企业管理者的这种基因也没有泯灭。

  中国由此获得的受益不只是商业上的。随着它在全球投资,其利益会变得与世界其他国家更一致,它对国际合作的热情也会增加。拒绝中国进入国际市场,对未来数代人都极为不利,且对资本主义信心本身也是很悲观的表现。(皖东)

导语:最新一期的英国《经济学人》于2010年11月12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向中国投资敞开大门”。文章认为,有关各国除在高度敏感性的领域之外,应对中国企业的积极收购活动保持开放态度。"
引用 qwerab 2010-11-13 23:13
open for business难道不是“开张”。。。看了三个译本没有一个这么译
购买和开张也很对应伐
引用 shiyi18 2010-11-14 09:08
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 ... /b4204060242597.htm

这篇文章也不错,原同学有空翻译下。
引用 wharton323 2010-11-15 08:10
To reject China’s advances
原译:排斥中国的前进脚步
10楼转载译:拒绝中国进入国际市场,

评:同意10楼转载的理解。
引用 DMAJOR 2010-11-15 11:28
在学习。。
引用 腊肠猪 2010-11-15 11:40
很有看头……
引用 toxic119 2010-11-15 12:02
那个,我就是想问问现在格式的问题…
自从改版后,我每回改格式都很痛苦,从TE英文网站上直接copy过来的红色大标题,总是会变成黑色小字,而且打回车符有时候也无效…
各位有什么高招么
引用 major21cn 2010-11-16 20:08
回复 toxic119 的帖子

选定,再加颜色
引用 major21cn 2010-11-16 20:15
回复 shiyi18 的帖子

谢谢老大!
以后要细读封面文章,有这些专业人士的文章辅助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
引用 黑蔷薇 2010-11-17 11:30
这几篇写中国的都不错啊
引用 arabesques 2010-11-19 17:24
你好~~想请教一个问题~
The notion that capitalists should allow communists to buy their companies is, some argue, taking economic liberalism to an absurd extreme.
这句话如果理解为: 有些人认为,资本家应当允许共产主义者收购其公司,这是经济自由主义极度荒唐的运用
这算不算错呢?

查看全部评论(26)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4-12-23 05:21 , Processed in 0.0698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