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
如何阻止货币战争 冷静,不要急于快速修复世界经济,更不要向中国发动贸易战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2010年10月14日文章
最近几周至少从言辞上看世界经济正处于货币战争边缘,自从9月27日巴西财政部长曼特加宣布“国际货币战争”已经爆发,全球经济辩论硝烟四起,这次辩论不仅有激动的新闻头版作者,而且有官员们自己参与其中。有关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合作的模糊辞令已不见踪影,接踵而来的语调是火药味十足。国与国之间互相指责对方扭曲世界需求,指责理由从定量宽松政策(印刷货币购买债券)到货币干预和资本控制。
在这硝烟和怒火的背后实际上有三个战役。最大的一个战役是中国拒绝让人民币更快地升值。美国和欧洲对由中国低估货币引起的“破坏性动态”越发强硬。上个月,美国国会两党压倒性地通过一项法案,旨在允许美国公司针对货币价值低估的国家寻求关税保护。中国“不公平”贸易规则成为美国中期选举的热门话题。
第二战役是发达国家世界的货币政策,特别是预期央行可能不久重启印刷货币来购买政府债券。美元已经下跌,因为金融机构预测美联储会采取迅速和极为鲁莽的行动。而欧元飚涨是因为欧洲央行官员对这种美联储政策转变没有表现出丝毫热情。 在中国眼里(包括许多其他新兴市场的国家政府),定量宽松政策扭曲了世界经济,因为投资者满世界奔走特别是到新兴市场经济中寻找高收益。
争议的第三点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对这些资本流动的处理方式。与汇率上涨相反的是,许多国家通过购买外币或对海外资本流入征税等方式干预市场。巴西最近对海外资本购买国内债券征收的税收翻倍。这周泰国宣布对投资其债券的海外投资者征收一项新的15%预扣税。
唠唠叨叨 现在,这些小规模的冲突远未达到真正的货币战争。仔细分析后发现许多“武器”更不具危险性。资本内流控制是温和的。富裕国家只有日本最近诉诸于货币干预市场,并且到目前为止仅此一次,更不要说存在陷入贸易报复危险中。甚至在美国,幸运的是,对中国施加关税仍然是遥遥无期之举,因为货币法案比传说的中要更加温和,而且法案最终生效仍须参议院通过或奥巴马签署。 然而,洋洋得意太早。今天的小规模冲突会迅速演变成真正的混战。特别是发达国家增长疲软的情况下决定经济政策分歧的状态很可能延续数年。随着财政紧缩政策起作用,使用廉价的货币作为需求来源之一的诱惑力增加,迫使政治家们把中国作为替罪羊的压力也在上升。并且如果海外资本流入加剧,发展中国家被迫在要么失去竞争力,实施真正的非常严厉的资本控制,要么允许经济过热之间做出选择。
真正需要发生的事情是相当明确的,全球需要经济再平衡,从负债累累的富裕国家转向新兴世界的更加强劲的支出消费。 在那些收支盈余国家进行结构改革来促进消费会对世界经济的再平衡有所帮助。但是这些国家的实际汇率也需要升值。此外,中国的人民币太低了,这是肯定的。估值过低的人民币不仅有损西方国家而且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会有所波及(特别是那些浮动汇率的国家),中国本身也受伤害,中国需要通过国内消费来更多地促进自己的经济增长。
同样也很明确的是,这种转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中国对社会不稳定的担心是对的,因为人民币升值将使得出口公司的工人失去工作。同时甚至合理的政策选择(如发达国家的财政紧缩和宽松货币政策组合)将会对小的开放性新兴经济体产生不良影响(以不受欢迎的资本流入形式)。如果发达国家陷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那么这些资本洪流对新兴经济体的破坏远比其自身遭受的伤害来的更小些。但是仍然会产生些问题。
首尔集体会诊经济 所有这些需要多边的解决方法,这其中包括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和G20达成的一致意见。暂时的困难是这些多边路线到目前为止取得成效微乎其微。因此众口同声要求一轮不一样的攻击——这次攻击重点是对中国更加强硬,通过报复性资本控制(例如不允许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或贸易制裁。这不再仅是通常的保护者怀疑:甚至那么自由贸易者也认为经济暴力是惊醒中国改变自我伤害的固执的汇率政策的唯一方法。 本报纸(指《经济学人》杂志》并不确信这次攻击有用。这种威胁看似是不可行的恐吓(怎样阻止中国购买这种世界金融市场最为广泛的交易资产美国国债)要么是危险性的挑衅。面对贸易最后通牒,在G2的傲慢中膨胀的北京政权认为以牙还牙报复美国的政治成本相当低廉。这就是贸易战的开端。 无论如何,强调美国和中国是对问题本质的错误理解。货币战争是两败俱伤,仅此而已。相反,加强多边努力,特别是那些受到中国政策伤害的新兴国家加入进来。巴西和其他国家仅仅刚开始对问题发表看法。下个月韩国支持召开G20国峰会。把首尔峰会作为一种督促而不是制定一些新的广场协议(今天的紧张局面是太复杂而无法像1985年纽约5国处心积虑制定的和平协议那样所能解决),作为一种阐明争论和增加压力的方法。首尔峰会不会有太多的新闻头条。但是这场战役最好避免,而不是混战。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2-22 18:00 , Processed in 0.09043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